春光明媚的日子,天高气爽,真是旅游的好时节,我们所在街道居委会组织居民到水乡古镇“南浔”一日游。
那是个星期日早晨,居委会主任就挨家挨户提醒催促参游居民不要迟到,街道居会组织的旅游就是这样关怀备至。那天浦东新区旅游工委会共组织了36辆大巴士,有近2000人浩浩荡荡直奔古镇“南浔”,非常热闹,“南浔”古镇简直成了上海人的世界。
历史上的南浔,靠丝业拥有过一段辉煌,如今,以旅游胜地闻名天下,南浔给人的感觉是个青翠欲滴,带着温润灵秀的水乡古镇,与西塘、乌镇相比显得素淡些,与周庄、同里、锦溪相比更有韵味。南浔的美色是看不尽的绿,河边低首垂柳,仿若杭城,这是个富庶的水乡。
南浔的小莲庄是最出名的,小莲庄始建于1885年,庄边的矮墙上浸了水渍的绿很有岁月感。进入庄内,两道牌坊彰显出主人家的地位,一道“节孝”牌坊,一道“乐善好施”牌坊,高大威严,不过与安徽等地牌坊不同,那里的牌坊安放在路上,乡里乡亲每每望见都是羡慕,都是敬畏,而南浔的这两道牌坊就在自家院落里,有那么点低调不张扬又敝帚自珍的味道。走过牌坊,就看到了荷花池,占地10亩的荷花池塘是庄子里主要的景致,池塘边的建筑有中式的亭阁,也有西式的牌楼。和其它几个江南园林不同中的是小莲庄先有池塘,再有建筑的。都说夏日赏荷是一件乐事,而如今虽然不是赏荷季节,但还能依稀分辨出昔日的风光,可以想象一下就知道在夏天,那粉红的荷花躺在青青的碧波之上,那种风情可真不是一般水乡的韵味可以比拟的。
小莲庄往前是张石铭故居,张宅的正门在老街上,依水而建的深宅大院,围墙特别高,同游老人说这要是在晚上,光线微弱下的大院该是多么阴森恐怖。张宅前半部是中国传统的厅堂,中式建筑,窗栏的木雕,墙头的石刻,做功都极致细腻,令人称道,看多少遍也不觉厌倦。正堂“懿德堂”为张石铭所立堂名,张石铭早年丧父,家中事务都由其母操持,故他在立堂时称“懿德堂”,“懿”是古代对妇女的尊称,以示他对其母的尊敬和孝心。“德”是中国传统儒学思想的精髓,“德”是他们世代所追求的做人规范和准则。不过受了洋派的影响,它家另一半宅园为西洋化的红砖洋楼,窗上面由红砖砌成的西式拱券特别醒目。还造了一个宽敞的舞厅,西式的布置,地上是法国砖,代价不菲,质量不错,至少目测感觉很细腻,很结实。
最让人感慨的是百间楼,这是一条沿贯穿古镇的老运河东、西两岸建造的民居,全长400多米,在建成的时候,有一百余多间,所以称为百间楼民居。相传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他家的奴婢仆人居家而建。这里是古镇寻常百姓住的地方,生活气息较浓,清一色的白墙灰瓦,砖木结构,民居建筑倒映在水中,美不胜收。两岸都是寻常人家,依然还可以看到有妇女在河里洗衣洗菜,还是有人在河边张网捕捞鱼虾。老运河上的桥都是大块的石头砌的,石阶上留下淡淡的足迹。跟周围的民居相比,石桥有着高而突兀的弧度,在远处看,就跟水里的影子连成一片,成为一个完美的圆。南浔的商业味还不是很浓,所以民居保存得还比较完整。
南浔镇虽然说是小市镇,却比想象中的要大。那天原来说要下雨的,但老天爷也懂得照顾人,一点雨都没下,去旅游的上海人的大多数谈吐儒雅,处事谦让,待人彬彬有礼,给古镇南浔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。一天游下来,更让人感到这古镇的乡水景色如此和谐,如此美丽,让一些陪同老人旅游的后辈们都感叹不已,早晨出发时还担忧他们身体状况的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,上海人的身影也渐渐遁入古镇那无穷的美景中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