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遇到了一个过去的老朋友,年纪没有比我大多少,但由于他生的是女儿,现在生活过的相当有滋有味,他跟我说,在上海绝对是要生女儿的,生女儿的好处绝对不是一点点,当年他二十多岁就结婚了,女儿也是二十多岁结婚,五十岁不到他就做了外公,到今年退休时,他外甥都已是十几岁,上中学了,年纪轻轻的就已经三世同堂,这是生儿子家庭绝对做不到的。而且女婿比儿子管用,凡是家里需要去商场购货、装修搬场、外地扫墓,节日全家集体出游等等,一概用“阿拉女婿”为前缀,女婿既是免费的司机,又是勤恳的劳务工,再加五好服务生,关键的关键,还是慷慨的买单者等等,听得我真为那个女婿的父母心酸,自己生养的儿子不舍得用,天生便宜了人家女方的家庭。
确实在上海,现在生女儿的家庭都好像有点骄傲,这也难怪,上海是全国重男轻女旧习惯最少的地区,女孩从小到大、从家庭到社会很少受歧视,最主要的是嫁女儿比娶媳妇开销少很多,女方父母没有一点经济上的后顾之忧,那象生儿子的家庭,一定要准备婚房,上海的房价像恶性肿瘤般地疯长,令养着个独生儿子的家庭惴惴不安,天晓得这只肿瘤会长到什么地步?男方父母一身积蓄可能还不够一间婚房的开销。即使买了房,女方还会提出众多新花样,不能有贷款,却要有名份,《新老娘舅》的电视节目里常常上演着这类又恶俗又现实的家庭闹剧,有的女方结婚没多久就要夺取男方一半房产,有儿子的家庭看后都不会有什么好心情。出嫁后的女儿不但依然能够名正言顺地做她父母的“贴身小棉袄”,而且还捎带着女婿一起来做,真的十分实惠。
哪象二十多年前我们结婚时,男女双方支出大致相同,那时没有商品房,要么是简陋的公房,要么是自己搭建的私房,男方只须简单粉刷一下,再买一些计划配给的家具,办几桌酒水即可,女方也不需要准备什么,最多备些床上用品、热水瓶、痰盂罐之类的东西。而如今上海,男女成婚,必需准备一套婚房成了男方的首要条件,少则几十万元,多则上百万元,还要支付不菲的酒水钱,使得许多男方父母不堪重负,我周围就有好几位同事朋友,儿子马上要结婚了,婚房还没着落,急得团团转,整天愁眉苦脸的。再看看周围养女儿的家庭,女儿成家时,花上几万陪嫁就可以了,既体面又不会伤筋动骨,尤其是结了婚的女儿更会体贴自己父母,“左手一只鸡,右手一只鸭”,有好吃的东西总往娘家送,“揉揉肩,捶捶背”,对自己父母体贴入微,真是“父母的贴身小棉袄”。
还有,现在上海小夫妻婚后往往都是以女方为中心,就是养了第三代,也由女方父母首选带还是不带,如丈母娘要带,婆婆是绝对抢不过丈母娘的,于是,男方的父母到了老年需要儿孙亲近时却形单影只。 难怪社会上有这样一个说法:生女儿是“招商银行”,生儿子是“建设银行”;生女儿好比买了“房子”,会不断升值,生儿子好比买辆“车子”,虽然实用,但耗费太大。
如今,养女儿真的让人羡慕,养儿子反倒让人“怜悯”,这种婚姻的尴尬,不仅让上海女孩感觉自己身价倍增,而且还不舍得嫁人,明明已近三十岁了,还称自己是小姑娘,违反生理上的自然规律,更夸张的是说,还要好好的挑选挑选。逼的男方妈妈急的没办法,只能无数次地到“人民公园”相亲角,那里是上海最牛的相亲市场,到处挂满制作精良的征婚广告,而且那里是上海唯一的女孩多于男孩的地方,据非官方统计男女比例约为一比七,更有危言耸听的说是一比八,只有在那里,生儿子的母亲才感觉有挑选的资格。
那些挂出来的女孩都有好学历、好工作、好收入,就是不肯降低一些要求。于是,生儿子的母亲开始选择务实一些的,娶不起上海女孩,总还躲得起吧,娶个外来的女孩总可以吧,相比较外来的女金领,女白领,包括外来的小保姆,她们想把自己当商品卖的意思相对少一点,对房子的要求不是那么迫切,所以娶外来女孩已成为社会上的一种潮流,造成婚姻上的阴盛阳衰。
曾经有位同事告诉我,现在儿女的婚姻已经不再是他们两个人的事情了,而成为两个家庭的事情,父母包办婚姻虽然已经过去,但女孩父母向男方要房子比包办婚姻还厉害,但你有没有想过,也不是所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有房子,房子是可以后天努力的。怪只怪当初没有生女儿,因为人生的任何一个点,都可能牵动一条线,任何一条线,都可能带动一个面,任何一个面,都可能改变这个世界,多少年来的男尊女卑封建思想,在房子面前彻底改变了,就象我那位老朋友,养了个女儿多么体面、光荣,一点也不必为房价苦恼,欣欣的笑意在他斯文的眼镜后面藏都藏不住,在上海绝对是生女儿幸福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