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说联合国出过一道题目,请全世界的小朋友来回答:“对于其他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,请谈谈自己的看法?”结果,没有一个国家的小朋友能够回答这个问题。因为,非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,不知道什么叫做“粮食”;欧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,不知道什么叫做“短缺”;拉丁美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,不知道什么叫做“请”;美国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,不知道什么叫做“其他国家”;中国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,不知道什么叫做“自己的看法”。
虽说这事肯定是无稽之谈,但从中引发出另一种思考:“在人生的经历中,仔细想想,我们曾经有过多少是自己的看法?”孩儿时,“自己的看法”是属于父母的;上学以后:“自己的看法”是受老师指点的;有了工作后,“自己的看法”不得不是服从领导的;结婚成家后,“自己的看法”往往偏重于老婆的;到了老年,“自己的看法”又常常是顺应孙辈的。
是啊,人的一生中,何年何月才能够拥有属于你真真切切“自己的看法”。对此确实有些郁闷,应该说小时候我们大多数都是花了两年时间就学会了说话,但长大后却要花上六十年时间来学会闭嘴,不敢大声说出“自己的看法”。大多数时候可能因为我们懂事了,懂得如果我们说得越多,彼此的距离就会越远,矛盾也可能增多。就这样,我们只能选择慢慢地没有了“自己的看法”。
在人与人的沟通中,大多数情况是明白自己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,在强势面前都不敢表达自己,不敢有“自己的看法”,久而久之,谁还会能够有“自己的看法”。所以如何评价没有“自己的看法”,我看到有一则小故事比较形象化:说得是,有一对徒弟和师父抬一面镜子,边抬边说:“这镜子可真是便宜,几十元买了这么一大面!” 师父笑著说:“你可别小看了这镜子啊!它可以当你的老师呢。”徒弟应时说,“为什么”。师父接着说。“你看,不管什么东西,只要放到镜子前面,它都映得出来,而东西移开后,镜子里却没有留一点余影”。 “这是什么道理,这就是智慧啊!”师父说:“这叫物来则应,过去不留。徒弟,你在生活中能做到事来则应,事过即忘吗?”
“还比如孔孟先师或帝王将相来照镜,你说镜子会为此特别高兴而对他们加倍细心吗?如果乞丐、弃儿来照镜,镜子会因厌恶而应付了事吗?镜子都不会。”“当甲物体正在照镜子时,镜子会一边照甲又一边惦念乙吗?也不会的。这叫把握当下,置心一处。你做得到吗?”徒弟摇摇头说:“做不到!”师父继续说道:“镜子映现红色物体时,其本身不会也变成红色?映现绿色时也不会本身也变成绿色?镜子本身虽不变色,却仍能红来现红,绿来现绿,这叫什么?这叫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。镜子映人、映物、映狗、映水、映火、而本身玻璃的本质却始终不变。” 徒弟感叹地说,“想不到一面小小的镜子,竟蕴含了这么多道理!真是物物皆可为师啊!!”
是啊,正因为小小的一面镜子,能够坚持“自己的看法”,就能讲出这么多道理,而有自己思维,有发达头脑的我们却一点点没有了“自己的看法”。
评论